甘孜日報 2018年05月10日
州級領導在州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擴大)會議暨縣處級主要領導干部讀書班上的講話(摘要)
州委副書記、州長 肖友才
省委書記彭清華日前來我州調研時指出,“發展產業是甘孜脫貧攻堅的治本之道”,這就要求人我們必須立足州情、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全面實施產業富民戰略,著力構建具有甘孜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要準確把握新時代甘孜產業發展新特征
產業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由于我州企業規模小、產業園區少、產業效益差,使得體量小與效益差同時存在;由于我州產業結構不優、行業分布不均、協調發展不足、市場活力不強,進而導致不平衡與不充分同時存在;由于我州資源利用少、創新創造少、產業鏈條短,致使層次低與鏈條短同時存在;由于受生態環保制約以及發展環境較差、專業人才偏少等諸多因素影響,使得制約多與服務差同時存在;由于我州戰略地位重要、自然資源富集、追趕步伐加快、發展機遇疊加,因而后勁足與機遇好同時存在。可見,小散亂弱是我州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不平衡是我州產業發展的最大現實,不充分是我州產業發展的最大短板。同時,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州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長期發展取得的良好成效是我州產業發展的最大基礎,“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等政策利好是我州產業發展最大的機遇。總體來看,甘孜州在全省的地位有分量、發展有基礎、未來有前景、現實有挑戰。我們必須對標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切實肩負起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以超前思維、超前謀劃、超常舉措,強力塑造產業發展新格局、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全力夯實經濟之基、筑牢發展之本。
二要準確把握新時代甘孜產業發展新要求
清華書記調研時指出,甘孜是個好地方,水能、光熱、旅游、文化、農特等資源豐富。要求我們要大力踐行新發展理念,從藏區實際出發,推進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為此,我們一定要立足實際、發揮優勢、突出 特色,強力構建規模效益型產業體系。大建園區、建大園區,大建基地、建大基地,大建產業、建大產業,傳統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集群化;強力構建資源支撐型產業體系,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能源礦產和農牧特色資源,全面形成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群眾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強力構建綠色生態型產業體系,著力推動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全面構建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新模式;強力構建統籌協調型產業體系,依托“飛地園區”,積極主動融入成都平原經濟區,強力打造產業發展新動力;強力構建開放合作型產業體系,以全域思維、全局視野,推動四向拓展、立體開放,開創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放合作的產業發展新局面。
三要準確把握新時代甘孜產業發展新任務
全面實施產業富民戰略,是我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考量。全州上下必須緊緊圍繞州委總體部署,突出構建“五大產業體系”,找準著力重點,明確主攻方向,走出一條具有甘孜特色的現代產業發展新路子。我們要全力實現從產品經濟向品牌經濟轉變,推動“品質革命”和品牌創建,著力構建世界級、國家級、區域級知名品牌相互支撐的品牌體系;全力實現從內需主導向外向經濟轉變,大力發展外向經濟,東向拓展日韓市場,南向培育中南半島和孟中印市場,西向開辟中國—中亞—西亞、環喜馬拉雅市場和開辟歐洲市場,北向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全力實現從分散發展向融合發展轉變,充分發揮旅游引領作用、發揮工業帶動作用、發揮服務業支撐作用;全力實現從產業低端向產業高端轉變,加力打造國家級“風光水”互補清潔能源基地,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高原綠色生態精品,大力發展科技旅游;全力實現從點狀經濟向園區經濟轉變,大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拓展壯大3個100公里綠色生態產業帶、3個100萬畝農林產業基地;全力實現從線下經濟向線上經濟轉變,切實發揮電子商務引領帶動作用,讓甘孜產品通過“互聯網+物流網”走出甘孜、走向世界,奮力開啟甘孜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州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 康
今天,州委召開動員大會,全面啟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將更加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更加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更加深入學習省委書記彭清華來州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再出發,奮力推動城鄉提升戰略再上新臺階。
一、推進城鄉提升必須加強學習,進一步提高認識
中央和省州作出系列重要部署,州委順勢實施城鄉提升戰略,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我州面積大、海拔高、人口少、底子薄,經濟社會發育程度差,城鄉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小散弱、臟亂差等現狀仍與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與百萬甘孜兒女的期盼存在較大差距,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們必須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深刻領會州委決策深意,把實施城鄉提升戰略放在有效推動我們城鄉協調發展、提升藏區文明素養、助推全域旅游、著力改善民生、同步全面建成小康和最終促進全州長治久安的政治高度去理解、去思謀。
二、推進城鄉提升必須客觀總結,進一步正視困難問題
實施城鄉提升戰略以來,全州推進實施“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項目共計977項,完成總投資約70億元,進一步完善了城鎮功能、優化了鄉村發展空間,確保了我州“一核兩中心、三軸三圈三群”城鎮體系空間結構和“2326”城鎮等級結構進一步鞏固,2017年末,城鎮化率達到30.56%,城鄉提升戰略取得階段成效。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規劃引領作用發揮還不明顯;市政基礎和服務設施還不完善;城鎮品位不高、特色不特;城鄉管理和服務還不到位;干部擔當作為還不夠。
三、推進城鄉提升必須明確思路,進一步夯實舉措
我們一定要加強規劃引領,切實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美麗生態、協同發展、城鄉一體”的理念和“七管齊下、四態合一”融入到城鄉規劃全過程,描繪好城鄉的“成長坐標”;要加強城鄉建設,以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標準、務實的舉措來精心謀劃和推動新一輪城鄉建設發展,堅持以點帶面、線面結合,圍繞全州城鎮發展、區域發展總體布局,統籌功能定位和空間形態,加快形成“以產形城、以城促產、產城一體、城鄉共榮”的格局;要加強文化挖掘,注重將我州特色文化與獨居特色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氣候海拔緊密銜接,推動生態、業態、形態、文態“四態”銜接,彰顯甘孜高原“以山為脊梁、以水為經絡、以綠為底色、以文化為靈魂”的城鄉特質;要加強文明塑造,大力實施城鄉文明工程,堅持文明持續共建、文明生活共創、文明形象共樹、文明成果共享的理念,以“感恩黨、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和“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體,以創建文明城市、衛生城市、民族團結示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為抓手,提高城鄉居民的文明素養;要加強依法治理,堅持“建管”并重、建管同步,深入推進城鄉管理法治化、精細化、社會化、職能化,實現城鄉管理向城鄉治理轉變。
四、推進城鄉提升必須真抓實干,進一步科學實施
今年是全州實施城鄉提升戰略向縱深推進的攻堅之年,是城鄉提升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和無縫對接的啟動之年。全州上下務必齊心協力、全力推進,切實抓好今年城鄉提升戰略各項工作。要堅持規劃引領,發揮“龍頭”作用; 要堅持“做強縣城”,建設打造魅力縣城;要堅持“做優鄉鎮”,建設藏區特色風情鄉鎮;要堅持“做美村寨”,建設藏區美麗宜居村寨;要堅持環境整治,提升文明素養。
州政協主席 向 秋
今年以來,州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領導小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別是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引領,以建設大美甘孜為目標,早謀劃、早準備、早啟動,嚴格督促各縣(市)抓組織、壓責任、增干勁、快行動,確定了“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生態建設15類27子項204個項目,總投資12.35億元。將投資4.91億元的113個林業重點項目,落實到國省公路沿線、重要集鎮周邊和生態脆弱區域,將13個8.4萬畝的林業產業基地建設項目,落實到脫貧村和適宜栽植的山頭地塊。嚴格遵照“適地適源適種”原則,建立健全選苗栽種、后期管護、督查通報機制,注冊設立了造林專業合作社10個。大力推進各項目盡早啟動,特別是3月22日,州“四大家”主要領導親自出席以“綠潤甘孜·我在行動”為主題的2018年“大規模綠化全川·甘孜行動”啟動儀式。已實施“山植樹”項目9個,發動39萬人次參加植樹活動,累計完成植樹2.15萬畝,栽種各類樹苗220萬余株;9個“路種花”項目全面開工,已完成種花里程180.27公里,另有210公里正在加快建設;已啟動實施2個“河變湖(濕地)”項目,完成濕地植被恢復1800畝,完成林業產業基地建設6.71萬畝,全力打造萬畝“桃花山谷、杏花村”,康巴高原植物園啟動建設,“綠色亮劍”綜合整治行動初戰告捷,全州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氛圍良好、進展順利、成效明顯。
在下一步工作中,要結合“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持續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好習總書記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和清華書記來州調研視察期間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橫向協調、上下聯動、高效推進,按照今年既定的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目標,抓住夏季生態建設的黃金季節,進一步加勁加力掀起“夏季攻勢”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落實。一是念好山字經。按照“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格局,緊扣我州現代農業“一圈一帶一走廊”的產業布局,按照“東南提升、北部拓展”的思路,充分依托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多樣化的生物資源稟賦,全面實施三個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示范帶建設,積極推進兩個百萬畝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扎實抓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和集體公益林管護,著力把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筑得更實; 二是做足水文章。圍繞“水”做好文章,繼續深化涉“水”領域改革,解決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等問題,進一步抓實“河變湖(濕地)”工程建設,推進“河(湖)長制”落地落實,加大中小流域生態治理力度,加強河湖生態濕地建設保護,嚴格管理城鎮污水處理排放,讓“水更清”成為最響亮的“名片”,確保我州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三是夯實生態牌。強力推進《甘孜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實施,以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專業護林等舉措,夯實生態林業牌;以現代農業、全域旅游等產業為依托,夯實生態產業牌;以“路種花”“花海花湖”“濕地公園”建設等項目,夯實生態景觀牌;以立體氣候、優質空氣、青山綠水等自然資源,夯實生態養生牌,厚植甘孜美麗生態底蘊; 四是打好組合拳。立足生態文明建設這項系統工程,堅持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帶動農牧民群眾圍繞“生態”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奔康;堅持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我州鄉村實現“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堅持與全域旅游相結合,依托我州生態“名片”發展“吃、住、行、游、購”,以“好山好水好風光”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努力把我州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國家生態屏障區和綠色能源生產地。
州委副書記 李 江
脫貧攻堅事關民生福祉,事關黨的事業。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和彭清華書記來州調研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州委的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我州對脫貧攻堅工作抓細抓實抓出成效。
一、感悟“三點主要啟示”,展現脫貧攻堅新成效
石渠、德格、甘孜三縣地處川藏青三省區結合部,大部分地區屬高寒牧區,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環境惡劣,但就在這“邊緣地帶”卻體現出觀念之變、作風之變、發展之變。
邊遠但不邊緣,是因為各級干部“想干”,精神狀態才會“變”;“真干”,群眾意識才會“變”;“敢干”,城鄉面貌才會“變”;“實干”,群眾生活才會“變”;“肯干”,即使地處邊遠也不會被邊緣。
作為深度貧困縣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落后是必然,但落后不落伍,生產條件落后,但發展方式并不落后、發展成效并不落伍。只要敢想敢干、敢拼敢闖、求新求變、求真求實,就一定能打破傳統束縛,讓落后地區不再“落伍”。
高原缺氧不缺志。廣大干部堅守崗位,苦干實干創新干,體現出高原干部高點起步、奮發有為的遠大志向;忍受著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雙重貧乏,體現出高原干部吃大苦、耐大勞的人生志氣;不畏高原環境艱苦、不懼天寒地凍,體現出高原干部不言輸、不放棄的昂揚斗志。
二、聚焦“三大緊要任務”,實現脫貧攻堅新作為
脫貧攻堅,產業是支撐,聚焦“特色產業助推”,全面啟動實施“2路3帶8示范10園區17基地27牧場17站8配套”建設項目,強化組織領導、資金保障、督查考核,確保全州脫貧奔康綠色生態農牧林產業帶建設各項任務落地落實;聚焦“補齊問題短板”。對標國家考核驗收和第三方評估標準,對標2019年全部摘帽2020年鞏固提升的要求,精準聚焦找短板,精準發力補短板;聚焦“激發內生動力”,堅持扶貧先扶志,注重引導貧困群眾依靠勤勞雙手脫貧致富奔小康。
三、把握“三項重要要求”,凸顯脫貧攻堅新氣象
新時代新氣象,脫貧攻堅隨著時代發展要求高質量發展,要突出“黨建引領” ,切實破除個別地方“基層基礎薄弱、社會治理軟弱、黨的聲音微弱”的現實困境,推動實現黨的建設和脫貧攻堅良性互動共贏;要堅持“目標標準”,始終堅持目標標準,堅決守住“底線”、把住“紅線”、不觸“高壓線”,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根竿子插到底、一鼓作氣干到底;要強化“作風整治”。要按照“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的部署要求,堅決糾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杜絕弄虛作假、急躁和厭戰情緒以及消極腐敗現象,切實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政治和作風保障。
州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羅振華
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州委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特別是四川藏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大政方針和省委決策部署,扎實推進依法治州和藏區依法常態化治理各項工作,全力維護甘孜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
一、形勢之困,深刻認識依法治理的必然選擇。我州一步跨千年,直接邁入社會主義。受宗教和陳規陋習影響,農牧民群眾存在宗教感情意識超越法律意識現象,法治觀念缺失; 加之,個別地方和部門法治意識淡薄,個別領導干部不善于用法治方式推進工作;在歷史和現實、治藏和興藏、國際與國內、全局與局部等多重維度考量之下,我州全面加強依法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任重道遠。
二、深刻之思,總結提煉依法治理的經驗啟示。實踐證明,深化依法常態化治理是推動主動創穩、實現甘孜藏區長治久安的重要舉措和關鍵抓手,“三區”維穩體系是加強依法治州、維護和諧穩定的重要載體和有力支撐。我們深刻體會到:黨政重視是前提,州委注重制度設計和基層實踐創新,確定“三區”維穩體系,形成打主動戰、攻堅戰、合成戰的良好態勢;厲行法治是關鍵,依法整治“基層基礎薄弱、社會治理軟弱、法治環境脆弱、黨的聲音微弱”等突出問題,推動建立依法治理的法治良序;基層基礎是重點,把基層作為主戰場,狠抓強基層、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不斷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方法策略是水平。始終堅持穩中求進,正確處理工作力度、推進速度和社會可承受度的內在關系,確保全州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
三、破題之舉,牢牢把握依法治理的甘孜實踐。州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主動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相結合,持續鞏固發展甘孜藏區靜悄悄發生根本性歷史性變化的成果。一是堅持主動治理,系統思考治本之策。緊扣州委總體工作格局,持續深化“三區”維穩體系,實現依法治理同脫貧攻堅、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州委中心工作同步推進、同頻共振;二是堅持依法治理,堅決捍衛政治安全。堅持把維護穩定放在突出位置,深入開展反分裂反滲透斗爭,努力實現甘孜藏區持續長期全面穩定;三是堅持綜合治理,重拳出擊治危清亂。縱深推進依法治寺管僧、扎實開展掃黑除惡、強力整治治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四是堅持源頭治理,主動化解風險隱患。圍繞“移民搬遷、邊界糾紛、涉法涉訴、民間債務、婚姻家庭、開發建設、宗教領域”等矛盾糾紛,強力推進矛盾糾紛摸排調研和積案穩控化解。今年,扎實推進“社會治理基層年、智能化建設基礎年、法治甘孜建設提升年”行動,不斷推動依法常態化治理取得新成效。
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務副州長 趙 波
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學習、全面把握彭清華書記在讀書班上的重要講話和來州視察調研重要講話精神,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促進我州交通建設發展,全面實施交通先行戰略,讓交通建設在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中發揮強大支撐作用。
對交通建設怎樣看?
交通建設不僅僅是修修路、架架橋,交通建設投資具有強大的“經濟效應”、交通建設成果具有突出的“催化效應”、交通建設短板具有明顯的“木桶效應”。
我州每100億元公路投資僅帶動社會總產出130億元;2017年僅拉動GDP增長0.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僅7.5%。交通建設投資的經濟效應不能以算術級方式顯現。
隨著雅康高速開通,我州人流大幅增加,物流流通增速,投資吸附力明顯增強,近3年全州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年均增長10%左右。從信息流角度分析,便利的交通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藏區群眾的思想觀念,必將轉化為發展經濟的內生動力。
同時,我州交通建設短板明顯,鐵路高速建設嚴重不足,全州鐵路“零地帶”,高速公路在建里程僅66.6公里、通車里程僅9公里;高等級公路全省末位全,州一二級公路總里程僅302公里;農村道路建設差距較大,全州仍有17個鄉鎮、200公里未通油路,344個行政村、6000公里未通硬化路;公路密度仍然偏小。
我州交通建設怎樣干?
面臨如此形勢,我州交通建設要在“轉思維”狠上下功夫。要牢固樹立“交通優勢就是最大的區位優勢”、“交通經濟就是最強的發展支撐”和“交通指數就是最重的幸福指數”的理念,著力在“抓當前”上狠下功夫,強干線公路“骨骼”、暢農村道路“血管”、活項目資金“血液”; 著力在“謀長遠”上狠下功夫,規劃建好“交通樞紐”,加快推進川藏鐵路建設,啟動川藏與滇藏、青藏、成昆鐵路網連接線前期工作。切實加快建設川藏南線G4218康定新都橋至巴塘段、川藏北線G4217四川馬爾康至西藏昌都(甘孜段),以及馬爾康至康定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切實加快推進雅康高速榆林出口經雅家埂、磨西至瀘石高速海螺溝出口一級路,G549線九龍至稻城等項目。機場方面:在運營好現有3座機場的基礎上,加快康定、巴塘、理塘等11個通用機場建設。要做大做強“交通經濟”,逐步從以前的為“通”而修路向為“用”而布局轉變,促進“交通+旅游”、“交通+產業”、“交通+物流”深度融合,實現“通道經濟”長遠發展,為我州經濟社會發展鋪就康莊大道。
州委常委、組織部長 劉吉祥
黨的戰斗力強不強,決定著事業發展順不順利。省委書記彭清華要求,始終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把黨的基層組織和黨的干部隊伍建強,讓堅強的組織基礎服務大局,促進我州繁榮發展和長治久安。
一要以政治建設為統攬,持續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著力引導黨員干部樹牢“四個意識”
筑牢組織基礎,必須以政治意識為指揮棒、“定盤星”。要加大對政治建設的重視力度,將思想政治建設細化、實化、具體化,形成“責任清單”“任務清單”“獎懲清單”;要創新載體方法,扭住縣處級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引導守初心、悟初心、踐初心;要健全考核機制,要健全“聽”的機制、“看”的機制和“測”的機制,引導黨員干部把虛功做實。
二要堅持事業為上“排兵布陣”,鍛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強穩藏安康執政骨干
保健需要魔力,鐵軍需要錘煉,打造一支富有戰斗力的隊伍,要突出信念教育,以正確取向引導干部不忘初心、堅定信念、端正取向、艱苦奮斗;要突出政治標準,在脫貧攻堅一線、反分維穩一線、重大項目一線、艱苦復雜環境一線考驗選任干部;要突出專業要求,實施 “能力素質提升工程”,緊扣“六個一批”,不斷提升“五種能力”,培育干部;要突出關心愛護,建立正向激勵機制,靠政策待遇激勵干部;要突出作風建設,認真落實八項規定,讓干部全力投入基層工作,用工作實績評價干部。
三要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進深度貧困地區人才振興工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智力支撐
人才是基層組織建設中最活躍因素,要加大本土人才培養,對本州籍大中專畢業生降低門檻,留下 “永遠不走”的人才;要探索崗編分離制度,部分緊缺專業新進人員分配到州縣部門,讓其有用武之地,發揮價值;要推進干部雙向交流任職,選派30名鄉鎮黨委書記到內地交換任職3年,選派5名優秀鄉鎮黨委書記、5名“80”后副縣級干部到省直部門任職,回來后提任;要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支持省屬企事業單位、科研所建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要實施定向培養工程,定向培養人才,加大“體改生”培育,加大基層服務人員回引;要加強人才投入保障,經費上給與保證,建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全面落實高端人才來州政策。
四要切實提升基層組織的組織力,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推動基層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個黨員一面紅旗。要夯實基層組織基礎,大力實施“一村一領頭羊”工程,持續整治軟鄉弱村要做好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點對點促進貧困村“摘帽”、貧困戶奔康,投身火熱的脫貧攻堅工作。要著力提升基層黨建質量,增強組織戰斗力;強化黨建制度執行落實。參加縣(市)鄉鎮書記述職評議和民主生活會,開展黨建制度改革專題調研評估,加大對上級改革方案的承接和制定自主改革方案。
筑牢基礎,方能高樓巍然。我州夯實組織基礎,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展示共產黨人新形象新作為。
州委常委、州紀委書記、州監委主任 譚曉政
圍繞黨風廉政建設,從三個方面作了專題輔導發言。一是不畏浮云遮望眼,旗幟鮮明地駁斥黨風廉政建設的錯誤言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謬論一:“甘孜條件苦,反腐不要太過頭”;謬論二:“反腐致使經濟下滑”;謬論三:“反腐就是一陣風,刮過之后會更輕松”;謬論四:“反腐抓的過嚴了,會導致干部不作為”。對此,必須堅決回應,痛加鞭笞,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和州委部署,堅定信心和決心不動搖。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刻不停地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向縱深發展。始終把主體責任抓得更緊,各級“一把手”要實事求是加大紀律審查力度,始終扭住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要對黨風廉政建設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案件親自督導;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要明確政治建設首要任務是依照和服從黨章規定,要強力推進政治紀律大整肅專項行動,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特別是要警惕和查處“兩面派”“兩面人”;始終把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要堅定不移減存量、遏增量,要準確把握運用“四種形態”,特別是要在第一種形態上下重功夫,最大限度調動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始終把正風肅紀扭住不放,特別是對公款吃喝、在編不在崗、在冊不上班等問題要抓住典型,強力問責;始終把廉潔教育抓緊抓實,要充分發揮案件查辦治本功能。三是打鐵必須自身硬,責無旁貸地肩負黨風廉政建設的使命擔當。永葆政治定力,筑牢政治意識;永葆紀律定力,筑牢規矩意識;永葆道德定力,筑牢模范意識;永葆拒腐定力,筑牢廉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