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4月18日

通村公路施工現場。
■本網記者 馬建華
上接4月17日第五版
甘孜州采取充分發動群眾,村民“以工代賑、一事一議”“社會總承包”等方式,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同時,成立了通村公路工程領導小組、質量監督小組、安全生產監督小組,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倒排工程工期,確定工程建設方式,細化工程建設標準,對鄉村公路的排水設施、擋防設施、會車道實施改造,確保建成合格工程、安全工程。農民的事情,農民辦,由于各項工作公開透明,群眾參與度高,猜疑的人少了,干事的人多了。
“交通暢通后,村民們瞄準大蒜種植,增收致富渠道進一步拓寬。”作為剛摘帽的貧困村,扎西澤仁一臉幸福:“兒子跑運輸,每年能掙得10余萬元,我和老伴種大蒜、土豆,又能獲得一筆收入,有了好的致富產業,縣上提出的交通+產業正在成為現實。”
“貧困群眾長期以來被‘卡’在路上,盼望走上水泥路的愿望十分迫切,在通村公路硬化項目區內,群眾義務投工投勞,讓我們十分感動。”次仁擁忠說,截止目前,全縣已順利完成了8個摘帽脫貧村通暢公路建設任務,現正有序推進另外8個摘帽脫貧村通暢公路建設。同時,將在2017年投資完成昌波河口至中心絨鄉、中心絨鄉至地巫鄉通鄉公路續建任務,完成部分行政村通村硬化路建設任務。
“路修好了,機器能運進村里來了,我們種的東西運出去也方便多了。”
“路修好了,村子看起來漂亮又整潔,家家戶戶籌集材料裝修房子。”
“路修好了,自駕游客就可以到我們村里來了。”……
“隨著公路的改擴建,在我們眼里,這條過去汽車根本跑不快的‘傷心路’變成一條‘高速路’了。”色達縣下修塔村村民阿科談到如今的交通變化不禁喜上眉梢。“以前,到我們村的路坑坑洼洼,非常難走,遇到下雨下雪,更是泥濘不堪。現在好了,路寬了,車多了,方便了,我們的農產品能拉出去了,也賣上了好價錢,日子也過得滋潤了。”
走在瀘定縣的鄉村路上,已不見當地人所說的“晴天滿身土,雨天兩腳泥”的景象,只有條條鄉村公路在山水間縱橫交錯,猶如飄逸的彩帶,從主干道延伸到鄉村沃野,延伸到老百姓家門口。
瀘定縣是甘孜進藏出川的咽喉要地,雖有國道318和省道211縱貫全境,但該縣60%的村組位于高山半高山地區,行路難、讀書難、看病難等問題曾嚴重困擾當地居民,落后的農村交通更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最大“短板”。
在瀘定縣興隆鎮和平村,我看到村里以前拍的鄉村路照片,多是羊腸小道,且又窄又泥濘,可謂“慘不忍睹”。
認識到補足農村公路短板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后,瀘定縣按照“公路圍著產業建、產業圍著公路轉”的方針和“農旅結合、農旅互興”的工作思路,結合全縣124個行政村的不同優勢資源,圍繞“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不但總結出“政府牽頭,群眾參與;拓展渠道,多方籌資;統籌規劃,規范管理”的建設經驗,還實現了“建設一條道路、帶動一方經濟、和諧一方社會、造福一方百姓”的良好效益。
村里不通公路時,村民養的豬賣不成錢,種的核桃、花椒也賣不出去,因為運輸成本高。現在路修通了,老板就可以把車直接開到地里進行收購。“我們種的蔬菜、水果都不愁銷路了,大家有了錢,家家戶戶買了摩托車,用摩托車來運輸,老百姓也終于從肩挑背馱的生活中解脫出來了。”村民黃明貴說。 (未完待續)